日本小学生身穿和服,在课堂上快乐学习。
一群小学生在“学童拥护员”的带领下走过繁忙路段。
近日,当中国家长们在为孩子的幼升小而忙碌奔波时,我们的近邻日本的小学生们下个月也将进入春季开学季。那么,日本的小学教育是怎么样的? 家长们对孩子有怎样的期待?会不会也有“择校热”呢?
其实,日本是世界上公认的教育公平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其教育理念少有过于强烈的功利色彩,在某种程度上更加接近儒家的原本思想——“有教无类”,强调教育的普及性,不因受教育者的身份地位差异而有别。早在100年前,日本就开始重视教育的平等与普及、教育设施的均衡配置、教学要求的全国统一和教师资源的定期轮换与学生就近入学等,这些举措在日本义务教育中的小学教育阶段体现得最为明显。
公立小学软硬件都力求均衡
公立小学是日本最常见的小学,占全国小学总量的99%。它实行义务教育,学生就近入学,而且法律规定不允许跨区上学,学生入学不需要接受选拔考试,年龄合适就可以入学。日本1955年制定的《关于义务教育诸学校国库负担设施费法》规定,小学生上学距离上限是四公里,初中生上限是六公里,农村亦然。在日本各地,从家里出门无论往哪个方向走个十来分钟都会有所小学,日本孩子上学也无需起早贪黑。
为了预防各种可能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现象,日本政府还实施了许多保障性政策:公立学校的教师、校长都属于国家公务员,必须通过国家考试上岗,并由国家直接发放薪水,这就避免因各地经济水平不均衡导致教师薪资出现差异;而在“同薪”的基础上,日本所有教师和校长在一定地域内实行轮换制,教师每六年就会被调换到新学校任教,校长每五年更是跨区域换岗,而且地域不限城市和农村,这就保证了在学生就近入学的范围内,所有公立学校的师资水平都是相近的,既然没有了固定的“名师”,也就没有了固定的“名校”。正因教育资源相对均衡,无需选择远离家门的重点学校,从而避免了择校风潮,使就近入学成为可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