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籠制作體驗走俏
燈籠和日本人的生活密不可分,但使用也在逐漸減少。手工制作燈籠的傳統作坊,因為顧客流失瀕臨倒閉。京都專門制作燈籠的小嶋商店,是一家設立於江戶時代的傳統老店,至今已經第9代了。該店第九代店主小嶋護強調,自家店制作的燈籠,隻用結實的竹子、和紙還有糨糊制作。這種制作方法也是在中國傳來的技術基礎上發展來的,因為完全手工制作,不能大量生產。在制作現場,《環球時報》記者也體驗了制作燈籠的一道工序,就是把一根竹子,細分成多根細小的竹子,用來制作燈籠的形狀輪廓,感覺非常費力氣,但是卻非常有趣。店主介紹,想要成為制作燈籠的人很不容易,僅僅是這道工序就要修行至少3年,而想要掌握全套技術,即從劈竹子,到成型,貼紙,寫字裝飾全套工序,至少要10年左右。為傳承這種工藝,也為讓燈籠廣為人知,小嶋家還開設了燈籠制作體驗教室。體驗教室是一項非常受游客喜愛的旅行項目。
有兒童體驗制作教室,也有給燈籠畫畫、糊紙體驗教室。就在記者採訪期間,幾名女性進到作坊裡面的小房間,拿起燈籠半成品,或者貼圖,或者畫畫,十分投入。很多主婦把這個當成興趣愛好。店主介紹說,一次費用大約3000日元左右。
電燈取代燈籠成為照明主要用品,但是充滿文化意味與歷史感的燈籠仍然魅力十足,成為現代人心靈的慰藉。在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的當下,燈籠無聲訴說著慢生活的美好。【環球時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孫秀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