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人民網日本頻道日文官網舊版·中文官網
    笹川日中友好基金自誕生之日起,就一直在全力應對兩國之間存在的各種問題,在瞬隙萬變的國際形勢下,明察問題所在,力圖找出可操作的應對之策。在“維持和促進兩國間合作關系的關鍵就在於人才。”的信念下,基金力爭通過促進人才培養和增進相互理解,進一步把日中關系納入世界視野,注重採納社會諫言及在全球范圍內的宣介。
    通信地址:東京都港區虎之門1-15-16 笹川和平財團大樓 郵編:105-8524  TEL:03-5157-5190  FAX:03-5157-5158
人民網>>日本頻道>>笹川日中友好基金中文官網>>友誼之窗

旅日中醫:搶買日本漢方藥,是面向中醫的一貼猛藥【2】

就我本人來說,為了加強與世界中醫學者的信息交流,我加入了 “海外華人中醫論壇群”的微信群。該群有4000多人,分成14個群,我是日本方面的“群委會”成員。同時,我也一直通過浙江省中醫藥大學的“浙中醫海外校友群”的微信平台與母校保持聯絡,及時反饋日中信息。

中國中醫與日本漢方的異同

問:我們來談談中國中醫與日本漢方,郭醫生您來日本多年,從您這樣一位中醫權威的角度看,中國的傳統中醫與日本的漢方的異同分別在哪裡?該如何區別它們?

答:是的,我到日本已經20年了,剛來時,看到日本的漢方,就覺得這不就是中國的中醫藥嘛,但隨著在日時間增長,越發覺得這個漢方與中醫還是很不同的,我大致總結了這樣幾點:

第一,命名不同,我們叫“中醫”,他們叫“漢方”,或稱為“東洋醫學”。其實 “漢方”是在日本發展起來的日本化的中醫學,明治以后為區別西醫始稱為“漢方” 。你不能跟日本人說“中醫”,他們聽不懂。去年我們第一次演講會,說“中醫”雲雲,日本人就說“聽不懂”,不能理解,這是名稱上的不同。

第二,從歷史上看,中醫學有4000年的歷史,日本漢方什麼時候開始的?它是從平安朝開始的,是從784年開始,相當於我們中國的隋唐時期。我們有《黃帝內經》這樣的經典寶書,日本沒有﹔從歷史上看,中醫發源於先秦,成於戰國、秦漢,在唐宋明清越來越鞏固了,中醫學是完整的、系統的,有理論、有方有藥,但日本沒有,以“津村”147種漢方制劑為准,基本是根據中國張仲景《傷寒論》、《金匱要略》中的方藥組成襲用,“津村”編的漢方制劑小冊子,也寫明出典是中國的《傷寒論》、《金匱要略》等。我認為,日本的“漢方”是離不開的中國中醫學的,是一棵樹上分枝。

第三,日本漢方的概念不明確,因為日本沒有這方面的專門大學,他們的漢方醫生是西醫生通過“自學”,參加相關的學會、講座來學習中醫,有的是到中國留學,所以在理論上就不規范、也不系統。在日本,沒有國家的“漢方醫生資格”一說,是西醫生都可以開漢方。就算他們通過各種學習,通過了中國有關部門舉辦的“世界中醫師”資格考試,但在我們中國中醫師眼裡,還是覺得不夠正統。

第四,從診斷方法來看,中醫與日本漢方也很不相同。中醫講究“辨証論治”,以六經辨証、四診八鋼、衛氣營血、氣血津液、臟腑辨証等。講究號脈看舌,了解病史,並加上自己的分析,分清陰、陽、虛、實、辯証清楚再用藥﹔而日本是西醫生學中醫,常常以病用方, 用方來套病,也有讓人“啼笑皆非”。但是日本漢方重視腹診,並加以發展,可以判別虛實、淤血內滯、心下痞硬、胃內停水、肝氣郁積等,而中醫更注重舌診與脈診、臟腑辨証等傳統中醫辨証論治方法。

第五,日本漢方的理論,依據的僅僅是張仲景的《傷寒論》及《金匱要略》,而中醫就多了,除《傷寒論》、《金匱要略》以外,要讀《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難經》、《溫病學》等經典著作。中國的一名中醫師,要從中醫基礎開始,包括中藥方劑理論,再到內科、外科、婦科、小兒科……整個系統都要學一遍。

第六,從方藥(方劑)上看,中醫與日本漢方有相同也有不同,中醫方藥有:顆粒沖劑、丸藥、膏藥、膠囊、片劑、酒劑、合劑、糖漿、注射劑……,而漢方藥主要是:顆粒沖劑147種以上、煎藥約210種,其它還有丸藥、膠囊、片劑及散劑等。

圖文消息

推薦資訊

  • 2014年10月23日,國際法律協會(IBA)法治獎授予WHO麻瘋病防治大使、日本政府麻瘋病人權教育大使、日本財團會長笹川陽平,以表彰其在消除麻風病患者歧視方面做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