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中日歷史認識共同研究報告(戰前篇):中日戰爭何以爆發》出版

2020年06月15日11:11  來源:人民網-日本頻道

2016年3月,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和日本笹川和平財團共同啟動“歷史認識與中日關系的未來——中日有識者的戰略對話”研究項目,力圖通過中日學者共同考察中日關系的歷史,就1931∼1945年中日戰爭的原因及背景,以及戰后中日關系的發展狀況達成一定共識,然后在雙方關於歷史認識的共識基礎上梳理兩國面臨的現實問題,並就未來中日合作關系進行探討。《中日歷史認識共同研究報告(戰前篇):中日戰爭何以爆發》為該項目第一階段研究成果的匯編,計有中方學者執筆的七篇文章和日方學者執筆的八篇文章。

《中日歷史認識共同研究報告(戰前篇):中日戰爭何以爆發》

主編:汪朝光 於鐵軍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年:2020年5月

主編簡介

汪朝光,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所長。1958年生。先后在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和復旦大學歷史系獲歷史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外國人研究員,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和斯坦福大學、挪威卑爾根大學、日本中央大學訪問學者。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近代史和中華民國史,著有《1945~1949:國共政爭與中國命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中華民國史》(第4、11卷,中華書局,2011)、《和與戰的抉擇:戰后國民黨的東北決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等。

於鐵軍,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副院長。1968年生。先后在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獲法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曾在日本東京大學綜合文化研究科、斯坦福大學國際安全與合作中心、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麻省理工學院安全研究項目留學或做訪問學者。主要教學和研究方向為東亞國際關系、國際政治理論和國際安全,主要著作有《中日安全與防務交流:歷史、現狀與展望》(共同編著,世界知識出版社,2012),譯著有《紛爭與協作——國際政治論集》(阿諾德·沃爾弗斯著,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帝國的迷思》(杰克·斯奈德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等。

內容簡介

目 錄

總報告

中日歷史共同研究報告 汪朝光/3

日中戰爭的原因與背景 〔日〕波多野澄雄(劉星 譯)/15

第一章 近代化比較

——中日兩國的國家建設

1930年代中期以前中日兩國近代化進程與工業化模式比較研究 嚴立賢/37

近代世界中的日本和中國 〔日〕吉澤誠一郎(劉星 譯)/62

第二章 國際關系/外交

——1920年代

從國際秩序的變化看九一八事變之前中日沖突的根源 王緝思 孫櫻/83

東亞國際秩序的變動與日中兩國的應對 〔日〕中谷直司(劉曉慧 譯)/106

第三章 經濟關系

——1910年代以來的貿易、投資、企業活動

20世紀前35年的國際經濟秩序與中日經貿關系 閆慶悅/133

現代中國經濟的變遷和1930年代 〔日〕久保亨(劉星 譯)/153

關於日中戰爭之經濟原因的諸學說——以日本帝國史研究為視角 〔日〕木越義則(劉星 譯)/176

第四章 文化關系

——1910年代以降

從文化“合作”到對抗——中國人眼中的“東方文化事業” 徐志民/201

日中文化關系——合作與背離 〔日〕熊本史雄(劉星 譯)/227

第五章 全面戰爭

——國內因素

關於中日戰爭全面爆發的原因 臧運祜/257

日中兩國決策機制的變化與走向全面戰爭的原因 〔日〕光田剛(劉星 譯)/277

第六章 全面戰爭

——國際因素

再論1930年代中日走向全面戰爭的國際背景 於鐵軍 李卓/301

滿洲事變、日中戰爭與國際關系——以與德國的關系為中心 〔日〕田島信雄(劉星 譯)/324

中文版作者簡介/339

后記/346

(責編:袁蒙、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