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首頁

《中日歷史認識共同研究報告(戰前篇):中日戰爭何以爆發》出版【3】

2020年06月15日11:11  來源:人民網-日本頻道

后記

作為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與日本笹川和平財團的共同研究項目“歷史認識與中日關系的未來”最終成果之第一部,《中日歷史認識共同研究報告(戰前篇):中日戰爭何以爆發》中文版即將付梓,在此謹就該書的成書背景、大體思路、主要特點等幾個相關問題略記數筆,以為后記。

近代以來的中日關系,可謂剪不斷理還亂,波詭雲譎,跌宕起伏,其間有正常的往來,也有日本友人對孫中山領導的中國革命的支持,但更多的是日本對中國的蠻橫侵略,尤其是1931~1945年期間日本對華發動的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與慘痛的記憶,也極大地影響到中日關系。雖然那場戰爭結束已七十余年,但歷史問題對於現實中的中日兩國關系仍然有很大的影響。這一點,無論在中日關系良好的時候還是惡化的時候,都是如此。可以說,歷史問題是處理中日關系時繞不開的一個問題。

2015年,當中日關系尚處於2012年以來又一輪低谷的時候,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與日本笹川和平財團本著“牢記歷史、面向未來”的原則,就設立民間層面的中日歷史認識共同研究問題展開磋商。雙方認為,既然中日關系發展的重大阻礙之一是雙方未能就中日戰爭的歷史認識問題達成足夠的共識,在中日兩國絕大多數人都沒有經歷過那場戰爭的今天,兩國人民尤其是兩國學者之間在歷史認識問題上進行開誠布公的討論,使雙方的歷史認識更為接近歷史事實,也使雙方對彼此的觀點有更為深入的了解,這對於構建面向未來、著力合作的中日關系是不可或缺的。

有鑒於此,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與日本笹川和平財團決定設立“歷史認識與中日關系的未來——有識之士的對話”共同研究項目,自2016年起,首先對1931~1945年中日戰爭的背景、原因、影響、教訓等歷史認識問題展開深入討論,進而對1945年之后中日關系的發展脈絡分階段進行考察,力求凝聚更多的建設性共識,並以此為基礎,探求未來中日兩國的和諧共存之道。

為具體實施該項目,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與日本笹川和平財團組成了由中日兩國資深外交家領銜,由歷史學家、國際關系學者、媒體界知名人士等每方各10人左右組成的專家委員會,以民間身份展開研討,發表建言及成果。

2016年3月9日,兩國專家委員會聯席會議在北京首次召開,正式啟動“歷史認識與中日關系的未來”共同研究項目。經中日雙方各自提名,會議討論決定,中方專家委員會主任由外交學院原院長吳建民先生出任,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原所長步平教授出任副主任,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於鐵軍擔任秘書長﹔宮本亞洲研究所代表、日本原駐中國大使宮本雄二出任日方專家委員會主任,副主任為京都大學法學研究科中西寬教授,東京大學法學部高原明生教授擔任秘書長,具體負責項目的協調和推進工作。會議並商定,以后在研究具體議題時,將邀請相關領域的更多專家參與其中,項目的階段性成果和最終成果將以公開方式發表。

此次會議之后,根據雙方專家委員會的磋商和交流,進一步將項目劃分為戰前和戰后兩個階段,並確定了第一階段雙方的具體研究主題和執筆者人選。研究主題方面,為了有別於此前學術界圍繞近現代中日關系已經進行的一些國際共同研究和中日共同研究,決定將此次研究的重點聚焦於雙方對中日戰爭爆發的背景與原因的認識,即關注點不再是一些具體的史實,而是近代以來中日兩國在應對西方沖擊而被迫開國之后所做出的不同應對,中日戰爭爆發之前兩國國際秩序觀的沖突,中日之間的經濟和文化關系對兩國沖突醞釀和升級的影響,中日戰爭從局部戰爭升級為全面戰爭的國內決策過程及其國際背景等一些更為宏觀、更具理論性的問題。專家委員會認為,基於這一思路的研究成果對於全面把握中日兩國走向戰爭的原因、深入理解國際關系中有關戰爭與和平的一般理論,以及思考當今和未來的中日關系,均具有重要的意義。為此,在第一階段研究課題參與者和論文執筆者中,除了歷史學者,也包括了國際關系學者,俾使研究成果盡量兼具扎實的史實、寬廣的視角、深入的分析和現實借鑒參考意義。

然而,項目啟動后不久,先是擔任中方專家委員會主任的吳建民先生於2016年6月因車禍不幸逝世,接著是擔任副主任的步平先生於同年8月因病辭世。吳建民先生自該項目籌劃伊始便參與其中,並主持了2016年3月9日於北京舉行的項目啟動會及其后的新聞媒體見面會。彼時其對中日共同研究項目的殷切期待溢於言表,至今猶歷歷在目。步平先生作為2006年底啟動、為期三年的中日雙方政府層面開展的共同歷史研究的中方主持人,對民間層次的中日歷史認識共同研究極為重視,在本項目正式啟動之前便為項目的開展悉心擘畫,提供專業指導,其淵博之學識和謙謙君子之風范,深為學界所敬仰。兩位外交界和中日關系史學界德高望重之士的遽然離去,令中日雙方所有的項目參與者感到萬分痛惜!

斯人已逝,其志長存!為了繼承吳建民先生和步平先生對中日友好事業的期許,並使項目工作能夠繼續順利推進,中方專家委員經討論后,邀請長期從事外事、新聞傳播和中外文化交流,經驗豐富並熱心推動中日友好事業的國務院新聞辦原主任、文化部原部長蔡武先生擔任中方專家委員會主任,聘請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所長汪朝光先生擔任副主任,統領中方專家委員會和執筆者小組的研究和撰寫工作。

進入本書的寫作階段后,先是在每位撰稿人提交的寫作提綱的基礎上,中日雙方於2016年7月在東京召開了中日撰稿人碰頭會,就各自的寫作重點進行了充分的溝通,然后在此基礎上由撰稿人執筆成稿。之后中日雙方又分別組織了多輪本方撰稿人會議,對完成的稿件進行充分的討論,向撰稿人提出修改建議。撰稿人修改后再將稿件提交給中日聯合專家委員會進行審議,並根據反饋對稿件再做進一步的修改,最后由編者對各章內容統一進行最后的編輯和審校。可以說,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本書的各個章節,既反映了撰稿人本人的學術觀點,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各方的合理建議,是中日兩國學者就一些共同關心的歷史認識問題進行的一次嚴肅的對話。

關於本書的內容,總論和個論部分已有或略或詳的闡述,此處不再贅言。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項目進行的整個過程中,關於中日戰爭的性質,即這次戰爭是日本對中國發動的侵略戰爭,在參加項目的中日專家中並無分歧。實際上,這一共識是雙方進一步討論中日歷史問題的基本前提。但在一些具體問題上,雙方專家對於中日兩國走向戰爭的原因的認識仍有差別,在同一議題下雙方展開的對話和討論也常常會令人感受到其間的張力所在。相信從這種充滿張力的對話中,讀者對中日戰爭爆發背景和原因及其當下認識的復雜性也會有更深切的體會。為此,我們在本書的編排設計上也採取了同一研究題目下中日學者一一對應的方式,以便於讀者對參加該項目的中日學者的歷史認知加以比較。

在項目結束、本書付梓之際,謹對決定設立該項目的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院長王緝思教授和日本笹川和平財團前會長羽生次郎先生,一直為該項目及此前多個中日歷史共同研究項目提供具體幫助的笹川和平財團日中友好基金室的於展先生、小林義之先生、胡一平女士,為本書中的日文稿件提供專業翻譯的劉星教授、劉曉慧博士,為本項目的順利開展承擔了大量事務性工作的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研究助理孫櫻女士,為本書的編輯工作盡心盡力的趙晨先生和宋榮欣女士,中日專家委員會全體成員和所有參加該項目各章的執筆者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謝!對為項目進行卓有貢獻而不幸逝去的吳建民先生和步平先生表示深切的懷念!希望這一研究可以使我們更正確地認識中日關系的過去,更睿智地思考中日關系的當下和未來,並對我們思考和認識更廣泛意義上的國際關系問題有所啟發。

於鐵軍

2019年9月4日於北京大學

(責編:袁蒙、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