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蘇寧易購隊於日本採訪期間,有一件事讓揚子晚報記者印象深刻,那就是在冬季的室外,依舊有不少穿著短衣短褲的小學生。為此,記者留心觀察,這樣的短打裝束,在日本並不是個別現象,在記者所到的沖繩和大阪兩座城市,幾乎隨處可見這樣的中小學生。問日本朋友,“他們不冷嗎?”得到的回答是,“他們習慣了!”相比中國的體育,日本體育更注重人的體質。揚子晚報記者 張昊
青少年層面——追求粗獷
孩子的身體鍛煉是第一位的
廣州恆大與名古屋鯨巴熱身賽的沖繩南風園體育場旁,是一所規模很大的學校。恆大比賽前和比賽后,記者兩次路過這所學校,看到的都是滿操場運動的孩子們。這些孩子是小學生,他們從事的運動項目多為足球和棒球,也有在操場上跑步的。而在學校外面的人行道上,記者看到了很多中學生,他們全都穿著短褲短袖,在帶坡的人行道上集體做沖刺跑。
在恆大比賽結束后,也到了當地時間下午四點多。此時沒有了陽光的沖繩室外,溫度在六七攝氏度。而操場和旁邊的人行道上,依舊是許多在鍛煉的孩子們。記者注意到,小學的孩子都在教練的帶領下,有模有樣地練著足球和棒球,在人行道上沖刺的中學生們,則沒有任何老師指導。他們來回在坡道上沖刺,累了就歇一下。而一些對自己要求高的,還在腰上拴了一根繩子,拖著輪胎跑。路邊,排列放著不少這樣的輪胎,供孩子們使用。
記者詢問了在日本的華人以及日本人,他們的回答都一樣,這在日本很正常,日本的孩子下午以運動為主,而且他們平時的穿著就很少,很耐凍。
在氣溫更低的大阪,街頭也經常可以看見穿著短裙短褲的學生,日本的第一運動是棒球,幾乎每個學校的棒球場上,都有孩子在黃土地上摸爬滾打,教練只是在一旁默默看著。也許是誤認為站在學校圍欄外拿著一根棒球棍的記者是棒球手,這些打棒球的孩子們一個個跑過來,脫帽向記者鞠躬。
日本朋友告訴記者,日本的孩子們參加體育訓練,並不是所有人都奔著職業運動員的目標去的,大多數人還是因為喜愛和強身健體。粗獷地對待孩子,卻練就了他們的身體。相比中國校園裡一個個小胖墩和眼鏡俠,日本孩子們的身體素質,已經全面超越了咱們的同齡人。
在沖繩,蘇寧與當地一支大學生球隊——沖繩國際大學隊進行了一場比賽,這支球隊在日本九州地區的聯賽中排名第十左右。雖然這支球隊在與蘇寧主力陣容比賽中輸了4球,但在與蘇寧的替補陣容比賽中隻丟了1球。球隊助理教練新垣賛告訴記者,該隊球員的年紀在18-22歲,有一些想成為職業隊員,但大部分是為了興趣來踢球的。日本足壇在選擇球員的時候,選出來很多是身高都不高但腳下比較靈活的苗子。在談到對中國球員的看法時,這位助理教練很直接:“恕我直言,中國球員的個人能力和日本職業選手有一些差距。比較能跑,但在技術和盤帶方面還是有一些差距的。”
不過,中日足球的差距並不僅僅是在技術盤帶這麼一小點上。在日本觀看了多場熱身賽,親眼看到了當地的足球場、工作人員和配套設施,不得不感慨中日足球間,球場外的差距也許更難追趕。
恆大與名古屋鯨巴的熱身賽場地定在名古屋冬訓的主場,沖繩南風園體育場。雖然是臨時球場,但這個球場一圈旗杆上,插滿了印著名古屋隊球員照片和姓名的旗子,球場頓時有一種主場的氛圍。而在停車場和入口處,也有專人引導,每一名進入球場(免門票)的觀眾,都會收到一個宣傳冊子,上面是名古屋鯨巴俱樂部最新的球員以及俱樂部資訊。盡管觀眾並不多,但球場外依舊停放了兩輛售賣車,有球隊紀念品和方便面、面包等零食供觀眾購買。在觀眾席上,兩位工作人員整場比賽舉著“禁止攝像”的牌子站著,告訴大家這場比賽是不可以攝像的,即使在中場休息時,兩位工作人員也沒有離開休息,直至比賽結束。
蘇寧易購與浦和紅鑽比賽時,情況也如出一轍,在浦和紅鑽臨時主場,所有與比賽相關的設施一應俱全。在比賽快結束的時候,俱樂部還專門在球員通道旁臨時拉了一條繩子,讓球迷在此排隊等候球員出來簽名。記者離開球場時,看到了幾十位浦和球迷安靜排隊,等待球員出來為他們簽名。就憑這件小事可以看出,日本足球俱樂部的文化建設做到了最細微之處。
緊扣細節,是日本足球成年人層面給記者最深的印象。蘇寧易購主帥崔龍洙要求訓練和比賽的草坪上有足夠量的水分。球場方面,隻有四個工作人員,但他們在五分鐘的時間裡,將球場裡自動噴水龍頭打開,拖出兩根長長的水管,將水在球場上洒得均勻。蘇寧與沖繩國際大學隊的比賽場是當地的一片公共球場,隻要是業余隊申請,都可以使用。這塊球場的草坪條件,放眼中超也沒有一塊能與之媲美,而平時維護球場的工作人員也隻有四五個人而已。細節決定成敗,越是大場面卻越是不能忽略每一個細節。中國足球,更加需要踏踏實實打基礎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