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日中未来创发论坛”5月11日在北京闭幕。人民网 许可摄
人民网北京5月14日电(许可、张丽娅)第七届“日中未来创发论坛”于5月10日、11日在北京举办。约80名中日大学生聚焦“文化”“教育”“生活”三大主题,通过专家讲座、实地考察、小组发表等形式展开深度互动,拓展了对彼此社会和文化的认知视野,用热情与真诚共筑中日友好桥梁,赓续两国友好传统。
中日青年参观景山公园。人民网 许可摄
5月10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唐丹、科大讯飞高教研究院研究员熊斌、北京设计之都发展有限公司品牌中心顾问张大平、北京语言大学教师西田聪等嘉宾,围绕“未来的智慧养老”“AI技术与未来的教与学”“世界遗产北京中轴线的未来”等主题开展讲座。10日下午,两国青年分为三组,考察参观了科大讯飞公司、国投健康长者公寓、景山公园等地。
论坛现场。人民网 许可摄
小组讨论环节。人民网 许可摄
5月11日,中日大学生围绕智慧养老、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中日婚恋观、文化遗产等主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并共同制作了图文并茂的演示文稿进行说明。“中日两国都面临少子高龄化的社会课题”“两国年轻人都存在晚婚或不婚的倾向”“人工智能可以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的哪些方面”……学生们各抒己见,热烈互动,就彼此国家的社会生活与文化积极交换意见。
中日青年分组发表研讨成果。人民网 许可摄
11日下午的闭幕式上,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深情寄语青年,表示中日友好的根基在民间,未来在青年。当今世界青年肩负传承文化、造福人类和推动世界发展的神圣使命。对于世界未来的和平与发展,动力是创新,主体是青年。希望中日青年相互学习,共同成长,携手成为创造美好未来的先锋,推动两国友好合作迈向更高水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致辞。人民网 许可摄
日本财团理事长尾形武寿指出,日中交往历史悠久,两国一衣带水,虽时有摩擦,但民间交流至关重要。历史上的遣唐使不仅是文化交流,也是日本学习中国先进文化和技术的体现,至今日本的很多地方还保留着中国文化的印记。如今我们站在历史的分界点,两国青年在人大举办论坛,增进相互理解,意义重大。他以自身从事日中交流工作四十余年的经验,鼓励青年互访,亲身体验,共同创造两国友好未来。
日本财团理事长尾形武寿致辞。人民网 许可摄
两国学生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吴昀谦、清华大学日本留学生伊藤雪乃分别发言,相信通过此次活动缔结的情谊,以及无数为改善中日关系而努力的人们所用心维系的友情,必将开辟中日友好更加光明的未来。
主办方代表与两国青年共同种下友好之树。人民网 许可摄
闭幕式后,主办方代表张东刚书记、尾形武寿理事长与两国青年共同在位于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的双樱园种下象征中日友好的樱花树,期冀中日友好之树长青,友谊之花盛开。
与会嘉宾与中日青年合影留念。人民网 许可摄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大三学生冈本璃央参观了中国科技企业科大讯飞,对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印象深刻,“虽然我听说中国科技发展迅速,但实际体验后还是很惊讶”。她认为,此类民间交流活动有助于两国青年了解彼此的想法,思考未来的日中关系。受父亲影响,冈本璃央对中国社会十分感兴趣,期待到中国留学,学习中文,“未来希望能够从事与日中关系相关的工作”。
目前就读于北京大学的日本留学生塚原壮亮表示,此次参观了中国的养老机构,并与中国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了中国养老院的实际情况,也分享了日本的相关问题。他认为此次活动提供了了解中国日常生活的宝贵机会,促进了日中青年间的交流,有助于两国青年互相学习借鉴,共同思考未来面临的课题。
中国人民大学大二学生姚熠羲与日本学生共同参观了景山公园等地的历史文化古迹,向他们介绍中国文化,互相交流,感觉非常有趣且受益匪浅。她还分享了与曾在日本驻华大使馆活动中有一面之缘的日本学生再次相遇并成为室友的奇妙经历。姚熠羲认为青年交流活动能消除两国人民间的误解,增进友谊,而这与她学习日语的初衷一致,未来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来为两国友好作出贡献。
“日中未来创发论坛”始于2022年,旨在通过中日青年间的交流对话增进理解、思考如何构建更加稳固的两国关系。第七届“日中未来创发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笹川和平财团主办,日本科学协会、日中关系学会协办。